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

反芻(3) 那一片山水

[image%5B23%5D]

這是貴州花江狗肉鎮附近的一個峽谷,研讀著參考書籍,以及沿路的長征陳列館的資訊,跟著長征路走到了這裡。

層層疊疊的山巒,底下夾著一條江水,而前景是一堆的垃圾,這是我的中國印象。

土地是美的,然而垃圾也是多的。
社會的風氣我想也相似,像是近景的垃圾不少讓人皺眉之處,馬路上的喇叭聲,商店播放的音樂,露天焚燒的垃圾,往山谷裡倒的垃圾,馬路上長長的柵欄與相應而生的大量的逆向人流車流,許多讓人不是很舒服的事物在生活當中。

而同時,在混亂當中還是有著很多的可愛,問我台灣來大陸要過海嗎的大娘,大抵而言都滿幫忙的公安夥伴,痛罵當今政府的氣憤之人,或是淡定的告訴我,黨,政府,國家,應該分開來看待的一個年輕人。兼職做保險的煤礦場工人硬是要留我在他小小屋子裡過夜; 在小村落當孩子王,天色晚了於是過夜,有孩子早早在樓下等著我的出現。旅程的一開始住的草創青年旅社,同住的年輕人們就表達了對資訊被屏蔽的濃濃不滿。我以為這些像是那片美麗的土地。

它們同時存在,但新聞只關心習近平的講話,政策推動,或是各省觀光局的樣本照片,或是天災人禍的發生,試著敘述所謂的趨勢。中國是遠方,我們的目光往北投向日本,往東投向美國,南邊跟西邊只有市場跟工廠,其他可以略過。即便中國的文字語言幾乎沒有障礙門檻,但依然是很遠的遠方。

這是一個很大的地界,很多的人口,形形色色的人們,許多的故事讓我情感很受衝擊,也許當地朋友被中國政府傷害了,或許是被這個社會大環境傷害了,也許被台灣人的輕蔑態度給傷害了。不像中東幾乎在我們理解範圍之外,看不清社會脈絡紋理的簡單感受就讓人詫異。對中國我們好像太熟悉了,跟我們太靠近了,利害相關,但我覺得它也被深深的誤會了。

也許像是之前台灣軍教片的評語,國軍很爛,但是跟軍教片演出的爛法是兩回事。

誤會從1982年出生的我獲得的義務教育開始說起,從高中時代被同學嗤之以鼻的挖苦:"被黨國洗腦很成功"。那是一個啟蒙,以及隨著社會風氣轉變,講述台灣與中國的書籍越來越多,一路閱讀理解下才發現課本教的不盡不實。臺讀史觀打著更正國民黨史觀的旗子,但我覺得兩者跟共產黨史觀可能也不惶多讓,反正都像是樂高積木,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形狀搭進去,然後說自己的組合最棒,其他的版本都是謊言。

於是很想要把閱讀跟現實能夠以甚麼方式串接起來,最後選擇了長征,從閩粵沿海一路深入到陝北,共產黨跟國民黨都參與在裡面,才一路找資料多了解前因後果。

長征是1935年,為躲避國民黨大軍壓境而開始的游擊逃亡路線,一路從閩粵贛當時的共產黨臨時政府,兵荒馬亂的左衝右突的,在窮鄉僻壤各方勢力的邊陲挺進,打著抗日的旗號一路往內陸移動(離日本人越來越遠),直到陝北;等到張學良主導的西安事變,國共才在次被迫握手言和,一起對抗日本。

經過了很多省分,認識不少人,見識不少文化,想要認識近代中國土地上的國共怎麼爭來鬥去,想要探詢中國看台灣有那些形象畫面?

支線的認識,是中國的宗教遊戲規則,不外乎基督教,回教,藏傳佛教。以及少數民族尤其疆藏地區的情感認同;半世紀前的文革還有多少痕跡? 中國的學校,尤其歷史的思路什麼? 唯物主義階級鬥爭? 中國的非營利組織聽說很被打壓,但又已經相對開放? 那麼體驗教育的發展又在甚麼階段? 當代的學生又是甚麼面貌?

以前就不喜歡講426,一趟旅行下來更覺得這種標籤很暴力。
像是泰勞,菲傭,越南新娘,印尼幫傭,陸配….
當這個標籤,帶著顯白的歧視感,更讓人情何以堪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